2017年移动处理器性能天梯图:全面解析主流芯片表现与排名
- 问答
- 2025-09-09 23:01:23
- 22
2017年移动处理器性能天梯图:全面解析主流芯片表现与排名
(信息参考日期:2025-09-09)
【最新动态抢先看】 在回顾这段“上古”历史之前,我们先插播一条来自2025年的快讯!🔮 移动芯片已进入3nm甚至更先进制程时代,AI NPU的算力已成为衡量芯片性能的核心指标,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传统的CPU和GPU,当我们回望2017年,那正是移动芯片领域风云变幻、群雄逐鹿的起点,许多今天的技术趋势都能在那时找到雏形。
文章导读
本文将以“天梯图”的形式,带您重回2017年,全面解析当年主流移动芯片的性能表现、技术特点和市场排名,我们将从旗舰级、高端级和中端级三个维度进行梳理,并为您揭示为何当年的某些芯片成为了经典,而某些则逐渐淡出视野。
2017年移动处理器性能天梯图(综合排名)
【顶级旗舰梯队】 - 王者之争,毫厘之间
-
苹果 A11 Bionic 🏆
- 代表机型:iPhone 8, iPhone 8 Plus, iPhone X
- 性能解析:这不仅是2017年的王者,更是移动芯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!A11首次采用了苹果自研的六核心CPU架构(2大核Monsoon + 4小核Mistral) 和首款自研三核心GPU,其革命性在于首次集成了神经网络引擎(Neural Engine),专门用于处理AI和机器学习任务,为Face ID等功能提供了强大算力,CPU单核性能一骑绝尘,多核和GPU性能也全面碾压同期安卓阵营对手,其领先优势甚至保持到了2018年。
-
高通 骁龙 835 🥈
- 代表机型:三星Galaxy S8/S8+/Note8、小米6、一加5、索尼XZ Premium
- 性能解析:作为安卓阵营2017年的绝对旗舰,骁龙835堪称一代“神U”,采用三星10nm FinFET工艺,能效比极其出色,CPU为8核Kryo 280架构(4大核+4小核),GPU为强大的Adreno 540,其综合性能强劲,发热控制优秀,奠定了全年安卓旗舰机的体验基础,虽然在绝对性能上不敌A11,但在安卓世界已是无敌手。
-
三星 Exynos 8895 🥉
- 代表机型:国际版三星Galaxy S8/S8+/Note8
- 性能解析:与骁龙835分庭抗礼的芯片,同样采用10nm工艺,CPU为4颗自研M2大核 + 4颗ARM A53小核的架构,GPU则采用了当时ARM最顶级的Mali-G71 MP20,其CPU多核性能与骁龙835互有胜负,但能效比和GPU驱动优化上略逊于骁龙835,不过整体实力依然稳坐第一梯队。
【高端性能梯队】 - 次旗舰之选,性价比之王

-
华为 麒麟 970 💡
- 代表机型:华为Mate 10系列、荣耀V10
- 性能解析:麒麟970的最大亮点并非绝对性能,而是其前瞻性的理念——首次在芯片中集成了独立的NPU(神经网络处理单元) 🧠,开启了端侧AI处理的新纪元,CPU采用4A73+4A53的Big.Little架构,GPU为Mali-G72 MP12,其CPU/GPU性能略低于骁龙835,但凭借NPU的创新,在AI应用场景中表现亮眼,为华为赢得了巨大声量。
-
联发科 Helio X30 ⚠️
- 代表机型:魅族Pro 7/Pro 7 Plus
- 性能解析:联发科冲击高端的最后一次尝试,采用了罕见的*三丛集10核架构(2A73 + 4A53 + 4A35) 和台积电10nm工艺**,理论参数很漂亮,但实际调度复杂,性能释放不尽如人意,加之GPU(Imagination PowerVR)性能较弱和市场策略失误,最终未能获得成功,令人扼腕叹息。
【中端主流梯队】 - 大众市场主力,均衡实用

-
高通 骁龙 660 🌟
- 代表机型:OPPO R11、vivo X20、小米Note 3
- 性能解析:2017年当之无愧的“中端神U”!采用三星14nm工艺,CPU为8核Kryo 260架构,GPU为Adreno 512,其性能远超上一代中端芯片(如骁龙625),功耗却控制得极好,提供了接近旗舰的日常使用体验和出色的游戏性能,被广泛应用于各品牌的主力走量机型中。
-
高通 骁龙 630/635
- 代表机型:众多中端及入门机型
- 性能解析:骁龙6系列的补充,性能稍弱于660,但依然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良好的能效比,是主流市场的中坚力量。
-
华为 麒麟 659
- 代表机型:华为Nova 2s、荣耀7X
- 性能解析:基于麒麟655的小幅升级版,采用4A53+4A51架构和16nm工艺,性能定位中低端,主打功耗控制和性价比,常见于华为和荣耀的千元机市场。
总结与历史意义
从2025年的视角回望,2017年的移动芯片市场格局清晰且充满变革:
- 苹果A11:凭借自研架构和NPU,建立了巨大的性能壁垒,定义了未来芯片的发展方向。
- 高通骁龙835:以顶级的综合性能和能效比,统治了安卓旗舰市场,口碑载道。
- 华为麒麟970:以“AI芯片”的差异化路线成功破局,奠定了其在全球芯片领域的地位。
- 联发科X30:的失败导致其暂时退出高端市场,转向中低端,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。
- 骁龙660:的成功证明了中端市场对高性能、高能效芯片的强烈需求,推动了整个中端机市场的体验升级。
2017年,是AI在手机端开始落地的元年,是工艺制程从14/16nm向10nm跃进的关键一年,也是各家技术路线分野的起点,这段历史为我们今天强大的移动计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📈
本文由吾海昌于2025-09-09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max.xlisi.cn/wenda/1383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