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加密连接更安心:选择安全浏览,只看加密传送的网页内容

当网络世界变成透明鱼缸 🐠

记得去年在星巴克蹭网的时候,我习惯性点开了常去的论坛,突然发现地址栏那个小锁头不见了,变成个刺眼的感叹号❗️手指悬在登录按钮上犹豫了三秒——这感觉就像要当众脱外套,明知道内衣破了个洞。

现在的网络早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,上周帮老妈清理手机,发现她最爱用的养生公众号居然还在用http传输,点开开发者工具一看,好家伙,连她每天喝几杯水这种数据都在裸奔🚶‍♂️,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总爱打听家长里短的王大妈,只不过现在偷听我们隐私的,可能是个蹲在路由器后面的黑客。

选择加密连接其实特简单,我养成了个强迫症:看到地址栏没小锁就直接关标签页,有次追剧看到关键时刻,发现资源站是http,咬咬牙还是关了💔,后来在加密站多花了2块钱,但想到信用卡号不会变成暗网商品,这钱花得比买防窥手机膜值多了。

有些网站会耍小聪明,上个月想下载个设计素材,点进去显示"安全连接",细看才发现是网站自己贴的绿色盾牌贴纸🤡,真的加密连接浏览器会主动告诉你,就像有个保安大叔在门口检查工作证,假的只会自己挂个"内有恶犬"的塑料牌。

最魔幻的是某些大平台,去年双十一发现某电商的促销页面居然混载非加密内容,就像米其林餐厅用垃圾桶装菜🍔,现在连我家楼下煎饼摊都支持扫码支付了,这些日流水上亿的平台到底在省什么?

加密连接更安心:选择安全浏览,只看加密传送的网页内容

加密连接更安心:选择安全浏览,只看加密传送的网页内容

其实普通用户能做的不多:认准https开头、警惕浏览器警告、公共WiFi别输密码,有次我在机场连VPN看加密邮件,旁边大叔笑我小题大做,可他手机正开着银行APP刷航班动态呢✈️,这年头,保护隐私就像系安全带,总觉得事故不会轮到自己。
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开始用加密聊天软件讨论中午吃啥,中老年群组却用微信发身份证照片,技术意识这东西,有时候和年龄完全是反着来的👴📱,或许我们都需要点"被迫害妄想症",毕竟数据泄露后的道歉声明,比加密证书便宜多了。

(写完检查时发现开了三个加密标签页,其中一个正在自动填充密码...看来我的强迫症还有救)🔒

加密连接更安心:选择安全浏览,只看加密传送的网页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