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智能时代经典之声:苹果手机铃声的演变与传承

那个"叮铃铃",凭什么让我们集体中毒?

记得2007年的那个夏天,我第一次在商场里听到那个声音——"马林巴琴",周围的人群像被施了魔法般齐刷刷掏出手机,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玩意儿要火,但谁能想到,这个简单的旋律会成为21世纪最具辨识度的声音符号之一?

乔布斯当年坚持要用真实的乐器录制铃声,这事儿现在想来挺轴的,在电子合成音效泛滥的00年代,非得找个录音师真弹一段马林巴琴?但正是这种偏执,让"开场曲"(Opening)铃声带着难以复制的温度,我表弟去年换了某国产旗舰机,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找教程把铃声改成经典马林巴琴——"新手机的默认铃声听着像微波炉提示音",他这么抱怨道。

有趣的是,苹果的铃声演变史简直就是一部微型声音社会学,2013年iOS7带来的"涟漪"(Ripple)标志着苹果设计语言的扁平化转向,但用户反馈出奇地两极,我大学室友坚持用了三年"马林巴琴",理由是"新铃声像水龙头没关紧",这种抗拒改变的心理特有意思——我们对手机铃声的执念,某种程度上是对数字时代少有的"确定性"的 clinging。

智能时代经典之声:苹果手机铃声的演变与传承
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2016年那场乌龙,网友发现"雷达"(Radar)铃声和西班牙某救护车警报器撞了音,导致马德里街头出现行人集体摸口袋的滑稽场面,这事儿特别暴露了全球化时代的声音污染问题——当科技公司的音频设计开始入侵公共空间,我们是不是该立个什么规矩?

现在走在街上,已经很少听见有人用默认铃声了,某种程度上,这像是智能时代的声音祛魅过程,当年那个让我们集体中毒的"叮铃铃",正在变成某种怀旧符号,上周在咖啡馆,突然响起经典马林巴琴,整个空间里30岁往上的脑袋都不由自主抬了一下,相视一笑的场景莫名温馨。

或许未来某天,这些声音会被收进数字博物馆,标签上写着"早期智能手机时代的声音图腾",但至少现在,当我深夜把玩着静音键时,偶尔还是会故意让那个熟悉的旋律响起来——就为确认这个世界还有那么点不变的玩意儿。

智能时代经典之声:苹果手机铃声的演变与传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