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掌上高清大片,沉浸式视觉盛宴让您随时随地如临影院!

我们真的需要"掌上影院"吗?

说实话,第一次在手机上看完《星际穿越》时,我有点恍惚,6.1英寸的屏幕上,黑洞特效缩成了一个小黑点,汉斯·季默的配乐从单薄的手机扬声器里挤出来,像被掐着脖子的猫叫,但广告词分明写着"掌上高清大片,沉浸式视觉盛宴"——这感觉就像在快餐店吃法餐,用塑料叉子戳鹅肝,还被告知"米其林体验"。

记得去年在地铁上,前排小哥用手机看《阿凡达》,亮度调到刺眼,水母树发光那段,他的眼球被映得蓝汪汪的,活像被外星生物寄生了,我瞄了眼自己的手机——正在缓存某部"影院级画质"的网大,缓冲图标转得比直升机螺旋桨还欢,所谓"随时随地如临影院",大概是把影院的座椅靠背换成了地铁扶手,爆米花味替换成韭菜盒子香?

上个月租了台号称"移动IMAX"的折叠屏手机,展开屏幕那刻确实震撼——直到发现要用指甲盖精确点击全屏按钮,而诺兰的《信条》时间逆转戏码,在户外阳光下变成了一团模糊的色块,最魔幻的是在火锅店,我对着翻滚的红油看《泰坦尼克号》沉船戏,手机支架被蒸汽熏得直打滑,Rose的"永不放手"宣言和隔壁桌的"毛肚老了"喊声奇妙地重叠在一起。

掌上高清大片,沉浸式视觉盛宴让您随时随地如临影院!

流媒体平台最近总推送"4KHDR"标签,可我那办了98元套餐后被限速的5G网络,让《沙丘》的沙漠场景加载得像定格动画,有次看到一半弹出"画质优化中"的提示,保罗·厄崔迪的脸突然被算法美颜成网红滤镜效果—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"技术赋能观影体验"?

现在想来最接近影院感的时刻,反而是去年深夜缩在被窝看《罗马》,老房子的暖气片嗡嗡响,手机自动亮度忽明忽暗,黑白画面里女佣克莱奥在浪花中艰难行走时,窗外正好传来收垃圾车的哐当声,这种意外的蒙太奇,倒比正经八百的"杜比全景声"更让我起鸡皮疙瘩。

或许我们追逐的从来不是完美复刻,而是在不完美中意外捕获的灵光,就像用Walkman听交响乐总会漏掉几个音符,但磁带嘶嘶声反而成了记忆的注脚,下次再看到"掌上IMAX"的广告,我大概会想起那个在地铁上对着手机屏憋泪的姑娘——她屏幕里的《爱乐之城》星空舞会,正倒映在车窗上破碎成光斑,随着隧道明暗闪烁,这种笨拙的浪漫,可能才是移动观影最真实的魔力。

掌上高清大片,沉浸式视觉盛宴让您随时随地如临影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