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如何在XP系统电脑上安全便捷地获取音乐资源

在XP老伙计的硬盘里,找回那些“滋滋”作响的音乐时光

阁楼角落的旧纸箱,灰尘呛得我直咳嗽,掀开盖子,那台灰扑扑的方正电脑——我的老伙计,还静静躺在里面,插上电源,按下那个熟悉的启动键,风扇发出沉闷的“嗡嗡”声,XP那经典的蓝天绿草桌面,竟又一次在眼前亮起,它居然还能动!等等,这玩意儿还能联网吗?我那些珍藏的MP3,现在该去哪儿找?总不能让它只当个昂贵的电子相框吧?

翻箱倒柜,本地宝藏挖掘记

  • 硬盘深处寻宝: 第一件事,当然是翻它自己的硬盘!打开“我的电脑”,在C盘、D盘、E盘(如果当年分区了的话)里,像考古一样仔细搜寻,重点目标: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你的用户名\My Documents\My Music(这路径现在看着真够复古的!),还有D:\音乐E:\乱七八糟\MP3合集这类当年自己随手建的文件夹,天啊,我居然在D盘一个叫“临时文件别删!”的文件夹里,找到了大学时攒下的几百首周杰伦、孙燕姿!音质是128kbps的,带着点“滋滋”的底噪,但那份青涩感,比现在无损音质还戳心。
  • 老播放器里的库存: 当年用啥听歌?Winamp!千千静听!赶紧找找它们的安装目录(通常是C:\Program Files\WinampC:\Program Files\TTPlayer),打开播放列表文件(.m3u.pls),那些失效的链接让人叹气,但列表里残留的歌名,就是一份珍贵的“寻宝地图”,提醒我该去硬盘哪个犄角旮旯再翻翻,我记得Winamp有个很酷的视觉效果插件,现在怎么调不出来了?算了,先找歌要紧。
  • 移动遗产大转移: 翻箱倒柜,居然真找到了一个古董级的128MB MP3播放器!还有几张刻录CD-R,标签都模糊了,插上老电脑的USB口(谢天谢地,XP认出来了!),把里面那些陈年MP3一股脑导出来,这些歌,当年可是省下早饭钱一首首攒的,音质可能渣,但每一首都带着故事。

怀旧网络,老站点的“夹缝求生”

如何在XP系统电脑上安全便捷地获取音乐资源

  • 论坛遗珠: XP的IE浏览器慢得像蜗牛,但还能用!试着访问一些老牌音乐论坛(杂碎音乐论坛”这类,名字得靠回忆拼凑),运气好的话,还能看到零星几个十几年前的帖子,里面挂着FTP地址或者老网盘链接(比如城通网盘、115网盘的早期版本),点开一个,居然还能下!虽然速度只有几十KB/s,慢得让人想砸键盘,但下完一首老歌的成就感,不亚于当年通关一个游戏,记得关掉那些疯狂弹窗的广告,XP可经不起折腾。
  • 小众博客的馈赠: 用老旧的搜索引擎(百度还能用,谷歌就别想了),加上关键词“独立音乐”、“冷门专辑”、“博客分享”之类,或许能撞见一些个人博客,有些博主出于热爱,还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分享着一些非主流的、版权模糊的老专辑资源,提供着HTTP直接下载,这种资源像野生的蘑菇,得碰运气,但找到就是赚到,下之前最好用XP自带的防火墙(聊胜于无)和仅存的杀毒软件(比如Avast!的老版本?)扫一下,安全第一,我找到过一个专门分享90年代地下摇滚的博客,站长留言说“服务器快撑不住了”,真怕它哪天就消失了。
  • P2P的“余晖”: 理论上,老版本的µTorrent(如1.8.x)还能在XP上跑,但!风险极高!现在的BT网络环境复杂,恶意软件横行,除非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,且只敢碰那些评论极好、种子极老(比如十年以上)的经典专辑资源,并且做好虚拟机隔离(对XP来说太难了)或者牺牲这台老电脑的心理准备,我试过一次,下到一半就弹出一堆莫名其妙的错误窗口,吓得我赶紧断网杀毒,再也不敢了,这招,慎之又慎!

实体为王,CD的“文艺复兴”

  • 淘碟的乐趣: 最安全、最有情怀的方式!周末去本地的旧货市场、二手书店、甚至街角的音像店(如果还有幸存的话)淘淘打口碟、二手CD,五块十块一张,品相可能一般,但那种“淘到宝”的快乐,是下载无法比拟的,上周我就花8块钱淘到一张品相不错的《范特西》CD,放进光驱时那“咔哒”一声,瞬间回到2001年。
  • XP的抓轨绝技: XP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(WMP)就能抓轨!把CD塞进光驱,打开WMP,找到“翻录”选项卡,关键一步:把格式选成“MP3”(默认可能是WMA),比特率选128kbps或192kbps就够(太高了老硬盘也装不下),点击“翻录音乐”,听着光驱“吱吱”读盘,一首首熟悉的旋律就变成MP3躺在硬盘里了,简单、纯粹、安全,抓《范特西》时,光驱读得特别慢,还卡住了两次,急得我直拍机箱,最后居然成功了,音质意外地还不错。

人脉的力量,老友记的“资源共享”

如何在XP系统电脑上安全便捷地获取音乐资源

  • 局域网“飞鸽传书”: 如果身边还有朋友也用老电脑,或者他的新电脑开了共享,试试最原始的局域网共享!在XP上设置好共享文件夹(记得设个简单密码),让对方把音乐文件拖进去,或者用更复古的“飞鸽传书”(IPMsg)这类小工具,直接在局域网内点对点传文件,速度取决于你们的网线(百兆?十兆?)和交换机,但胜在私密、直接,我和隔壁同样怀旧的老王,就经常用一根交叉网线直连,互传老游戏和老歌,虽然慢,但有种地下交易的刺激感。
  • U盘/移动硬盘的“信使”: 终极的“物理隔离”安全法!找朋友用他的新电脑,从相对正规的渠道(比如他买的数字专辑、自己抓轨的CD)把音乐文件拷到一个干净的U盘或移动硬盘里,把这个“信使”插到你的XP老电脑上,复制粘贴,虽然步骤多点,但绝对隔绝了网络风险,朋友递给我U盘时总调侃:“又给你家‘老爷车’送粮草啦?”

折腾了大半天,老电脑的风扇声似乎更响了,硬盘里,周杰伦在唱《星晴》,Winamp的频谱随着音乐跳动,光影在昏暗的阁楼里明明灭灭,屏幕右下角,那个小小的黄色盾牌(安全中心)固执地亮着,提醒我它早已失去保护,但那又怎样呢?此刻的旋律,带着硬盘细微的“咔哒”声和风扇的嗡鸣,反而有种奇异的真实感。

这台老伙计,终究连不上这个光速迭代的时代了,可它固执地保存着那些被遗忘的比特,那些在128kbps压缩下依然鲜活的青春碎片,现在它蹲在厨房角落,连着一个更老的小音箱,每天负责在煎蛋的“滋啦”声里,播放那些带着噪点的旧日旋律——安全,笨拙,却无比妥帖。

也许真正的便捷,就是让旧物在属于它的节奏里,继续发出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