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微信分身功能:轻松管理多重社交身份,生活更自在

微信分身这玩意儿,一开始我是拒绝的。

真的,谁没事搞两个微信啊?工作生活分开?听着就像时间管理大师的自我安慰,直到去年换工作,新公司要求用微信处理客户消息——而我那个私人号,昨天还在发深夜emo小作文,前天还在家族群抢三姑发的“好运莲莲”红包。

行吧,分身就分身。
没想到,真香。

一开始笨手笨脚,切换账号时老是按错,差点把给朋友的吐槽发进工作群,后来慢慢熟练了,甚至开始享受这种“一人分饰两角”的节奏。

工作号像个得体的大人:朋友圈只发行业动态和公司宣传,讲话必带🙏和💼,语气永远客气得像客服机器人,而生活号还是那个我:会发路边遇到的猫、突然的暴雨、读了一半的书,还有和闺蜜毫不客气的互怼。

有意思的是,我发现自己并没有“人格分裂”,反而更自在了,以前发条朋友圈思前想后:“同事看到会不会觉得我太闲?”“客户看到我吐槽加班会不会不好?”工作号——精准投放,滴水不漏;生活号——放飞自我,爱谁谁。

最让我触动的是有一次,我妈在我生活号发来语音:“囡,今天包了粽子,你爸说寄点给你?”就那一瞬间,我突然觉得:分身功能切开的不是身份,是场景,它让我终于不用把所有的自己,同时暴露给所有人。

当然也有翻车时刻,比如有次半夜迷迷糊糊,把本该发给男友的“明天不想上班啊啊啊”误扔进了部门群,吓得我瞬间清醒,火速撤回后还补了句“抱歉发错,各位晚安”,结果老板回:“理解,我也有同感。”后面跟了一排同样“同感”的表情包。

原来大家,都在努力扮演一个“正常的大人”啊。

现在我觉得,微信分身不像科技发明,更像一种现代生活的隐喻,谁不是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面具?只是微信帮我们省去了手动戴面具的麻烦,它未必让生活更轻松——毕竟你要回两个微信的红点——但它确实让我更从容:不必勉强让所有人看见全部的自己,也不必为某一面的自己感到抱歉。

如果说有什么遗憾,大概是——什么时候能三个号?毕竟,我那个专门追星和吐槽的号,还在用闺蜜的手机号注册着呢。

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,明天还要用工作号给客户发周报,切换去了,回聊。

微信分身功能:轻松管理多重社交身份,生活更自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