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动态 > 正文

想在手机上体验《太鼓达人手机版》的经典节奏玩法吗?

前阵子整理旧物时翻出初中用的翻盖手机,屏幕里还存着《太鼓达人》的JAVA版安装包,那时候用数字键敲"咚咚咔咔"的傻样突然涌上来——现在想来,或许正是这种原始的快乐,让这个IP能跨越二十年还在手机端焕发新生。

上周在地铁上刷到《太鼓达人》手游新曲包预告,手指已经先于意识点开下载,说实话,触屏操作像隔着层保鲜膜摸鼓面,连击时的震动反馈总让我想起街机厅里被震得发麻的虎口,但当《莱姆色奇迹》前奏响起时,还是忍不住跟着点头,这种条件反射大概就是经典IP的魔力。

最近沉迷用平板玩双人模式,和女友挤在沙发里抢着敲"咚"键,她总抱怨触屏判定线太窄,有次急得直接用指甲盖猛戳,结果屏幕上留道月牙印,这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电玩城,表弟为了抢高分把鼓槌都敲飞了,现在想想,或许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操作体验,才让节奏游戏多了份人情味。

不过有些设计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,比如新出的"社交系统",本想和网友比拼连击数,结果匹配到的全是挂逼,有次遇到个ID叫"鼓魂附体"的玩家,连续三百拍全连,点开资料发现对方设备是"模拟器+外接鼓",瞬间觉得自己的手指头像在跳广场舞。

最近开始尝试把游戏当减压工具,加班到十点回家,打开《红莲华》把音量调到最大,跟着节奏胡乱敲打,邻居来敲门时,我正对着空气疯狂甩手腕,场面尴尬得像被抓包的醉酒汉,但说来奇怪,这种近乎自毁式的发泄,反而比任何冥想APP都管用。

其实最有趣的,是看着这个游戏如何适应时代,从街机厅的实体鼓到手机触屏,再到VR版的全息投影,每次载体变换都像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当技术不断突破,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?或许不是某个音符的精准度,而是第一次成功通关时,那种纯粹得能溢出来的成就感。

昨天通了隐藏曲目《春游》,结尾动画里小太鼓们举着"完美通关"的牌子蹦跳,突然想起十五岁那年,省下三天早饭钱在电玩城续了三局,就为看这个动画,现在手机里存着几百首曲包,却再也没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了。

想在手机上体验《太鼓达人手机版》的经典节奏玩法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