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天梯显卡图2018新品:突破性能边界与卓越设计工艺的完美融合

天梯显卡图2018:性能炸裂与设计狂想,一场让人又爱又恨的盛宴

翻出2018年的天梯显卡图,指尖划过那些型号,指尖都仿佛带着电流——那一年,显卡世界是真的疯了,老黄(黄仁勋)带着他的RTX 20系列,劈头盖脸砸下来一句:“光追,未来已来!” 而AMD那边,苏妈(苏姿丰)眉头紧锁,Vega架构在功耗和性能的钢丝上走得让人捏把汗,这哪是平静的升级?简直是显卡界的诺曼底登陆。

图灵架构:捅破窗户纸的那根手指头 RTX 2080 Ti 往天梯图顶端那么一杵,空气都安静了,老黄这次玩得真大,CUDA核心数暴增,GDDR6显存带宽拉满,这些都不算最狠的,最要命的是那两个“核武器”:

  • RT Core(光追核心):第一次在消费级显卡里塞进专门算光线的硬件!还记得在《战地V》里,第一次看到坦克金属反光里映出燃烧的断壁残垣,还有玻璃窗上扭曲的倒影吗?我当时真对着屏幕愣了好几秒,这玩意儿以前只在CG电影里见过啊!🎮 那种真实感,像有人突然把游戏世界的窗户纸捅破了,虽然帧数…嗯,懂的都懂,但视觉震撼是真的值回票价(一部分)。
  • Tensor Core(张量核心):搞出个 DLSS(深度学习超级采样),简单说,就是显卡自己“脑补”出更高分辨率的画面,初代DLSS糊得像蒙了层油,被喷惨了,但后来更新几次,在《控制》这种游戏里一开,帧数飙升画质还能看,真香!这思路太邪门了,用AI“作弊”换性能,老黄这刀法真是绝了。

可代价呢?公版RTX 2080 Ti那“煤气灶”造型散热器,看着唬人,实际高负载时风扇一嚎起来,跟吸尘器开会似的🔥,我那会儿装进ITX小机箱里打游戏,冬天能当暖脚器,夏天?直接化身噪音+热气炸弹,朋友来家里都问:“你电脑是不是要起飞了?” 还有那价格,1199刀起!掏钱时手都在抖,一边骂老黄心黑,一边又忍不住为那画面效果买单,纠结得要死。

天梯显卡图2018新品:突破性能边界与卓越设计工艺的完美融合

AMD Vega:烈火雄心与现实的冷水澡 再看AMD这边,2018年还在啃Vega 64/56的老本,HBM2显存,带宽怪兽,理论性能纸面上看真不虚,我朋友不信邪,非要组个Vega 64交火,幻想4K全开秒天秒地,结果呢?两张卡塞进机箱,那热量简直了!他精心挑选的“静音”机箱风扇全速转起来像直升机,空调开到16度,房间还是热得待不住人,更崩溃的是,很多游戏对双卡支持稀烂,帧数提升感人,电费账单倒是很“感人”,最后他默默拆了一张挂闲鱼,血亏,AMD的设计师们对“性能功耗比”这词儿,那年头是不是有什么误解?💸

更扎心的是,2018年挖矿余温未退,游戏玩家想买张卡?难!Vega 56因为挖矿性价比奇高,被矿老板们扫货扫得干干净净,游戏玩家要么加价买,要么干瞪眼,我跑遍电脑城,JS(奸商)们拿着计算器啪啪一按,报出的价格比MSRP(官方建议价)高出一大截,还一脸“爱买不买”,那种眼睁睁看着心仪的卡被矿潮卷走、自己预算又够不着高端的无力感,现在想起来都憋屈,网上到处是矿场里显卡堆成山的照片,游戏玩家只能望“山”兴叹。

天梯显卡图2018新品:突破性能边界与卓越设计工艺的完美融合

设计工艺:堆料狂魔与RGB的自我放飞 抛开性能,2018年的非公版显卡设计,真是百花齐放(或者说群魔乱舞?),厂商们像打了鸡血:

  • 散热器军备竞赛:微星闪电(Lightning)、华硕猛禽(ROG Strix),散热鳍片堆得跟千层糕似的,热管恨不得塞进去十几根,散热器比显卡PCB板还重!拆包装时那沉甸甸的手感,感觉捧了块板砖,这些“镇宅之宝”确实压住了图灵和Vega的火气,但机箱小的用户只能干瞪眼。
  • RGB光污染大爆炸:侧透机箱流行,显卡成了最闪亮的灯球,信仰灯、风扇灯、背板灯带… 华硕“败家之眼”的信仰灯能玩出彩虹波浪,七彩虹iGame的“能量核心”灯效像个小反应堆,我一度沉迷调光效,红蓝CP、彩虹循环… 新鲜劲一过,晚上打游戏总觉得旁边开了个迪厅,最后还是默默调成单色或者干脆关掉。💡 光污染这玩意儿,适度是情调,过度就是光害了。
  • “双卡合体”的绝唱:NVLink桥接器取代了老旧的SLI,带宽翻倍,让RTX 2080 Ti双卡互联有了点实用价值(虽然还是贵上天),看着两张顶级卡用闪亮的NVLink桥连在一起,像给显卡戴了条金腰带,满足感爆棚——虽然99%的人根本用不上,纯属土豪的快乐,这大概也是高端多卡互联最后的辉煌了。

回望2018:一场昂贵又必要的“未来预演” 站在现在回头看,2018年的显卡天梯图,充满了激进的实验色彩和未完全兑现的承诺,RTX的光追和DLSS像颗种子,当时看着孱弱,甚至被嘲笑是“未来科技税”,但正是这颗种子,长成了现在游戏画面革新的参天大树,没有2018年那批“小白鼠”用户(包括咬牙买了2080 Ti的我)的“资助”和反馈,DLSS不会进化得这么快、这么好用,AMD在高压下也憋出了后来的RDNA大招。

那年的卡,贵得离谱,热得抓狂,新特性还不成熟,但那种站在技术转折点,亲手触碰“的兴奋感,是后来性能提升的“常规升级”难以比拟的,它不完美,甚至带着点“半成品”的粗糙和厂商的“割韭菜”嫌疑,但正是这种生猛、不妥协、甚至有点莽撞的突破,才真正推着图形技术往前狠狠蹚了一步,摸着滚烫的显卡背板,听着风扇的嘶吼,心里骂着价格,眼睛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画面——这就是2018年天梯图上,最真实、最带情绪的玩家记忆,下次升级时,你还会为“提前买单吗?🤔